当前位置: 双字节小说 都市 四合院:我是杜守义 菜系

菜系(2 / 4)

 而‘席面菜’经过之前三四十年早已濒临消亡,以至于后来连知道这个名字的人都不多了。

 八十年代末,各菜系登场‘打擂台’,竞争一度白热化。彼时藏在民间,上不了宴会台面的家常菜,此时却成了各个菜系的招牌菜、杀手锏,身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鱼香肉丝、回锅肉、辣子鸡......

 提到川菜又要说些题外话了。前文提到重庆上河帮、下河帮时说过,它们是地域行会,不是烹饪手法的门派之分。

 那解放前川菜分不分门派呢?是分的。

 就和后世一样,热炒、冷菜、面条、火锅等等。但彼此间的界限非常严格。

 以成都为例,在解放前成都厨师分成四个门派:燕蒸帮、饭食帮、面食帮、腌卤帮。四大门派各司其职、泾渭分明。

 燕蒸帮的只承接宴席,不做家常小炒。而做小炒家常菜的饭食帮不兼做担担面,这就是彼时大家默守的‘江湖规矩’。

 燕蒸帮做的是‘席面菜’,是高端料理,出大师的地方。罗国荣大师就出自这一派。

 再琢磨下其余几个门派名字,饭食、面食、腌卤。其分工已经跃然纸上了。

 其他地域菜系也差不多是这个情况。只是四川袍哥江湖气浓一点,比较有代表性罢了。

 还有个情况。燕蒸帮会家常菜吗?当然会,罗大师不是炒了‘宫保鸡丁’了吗?这属于降维操作。

 但你要给‘饭食帮’大厨一盆鱼翅,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弄。所以这行业里也是有‘阶级’的,这里就不再扩展说了。

 从川菜可以看出,八十年代后的行业重新细分,一潭死水被彻底搞活了。门派之限被打破,菜系的潜力被深挖了出来。

 这对种花饮食文化是件大大的好事,却让京都菜系吃了个大大的闷亏。

 都说京都饮食不好,没文化。京都菜别说四大,连八大菜系、十大菜系都挤不进去。这可真是......

 好吧,您还真说对了!

 京都是没有菜系的。至少解放前是这样,没有‘京帮菜’一说。

 那些说京都没有饮食文化的,是不是能理解这个说法?越是远离权力中心,或者越是小地方,就越能保持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也更纯粹?

 而京都从元开始,元明清,连续三朝帝都,政治文化的中心。海纳百川,想纯粹也纯粹不了了。

 说京都没有饮食文化的,是把京都放在一个单一城市角度考虑,而不是帝都。京都其实是菜系中的帝王,而不是一路诸侯。对解放前的京帮菜而言:朕即天下,天下即朕。

 京都是席面菜大本营,搞饮食文化输出都搞到XZ去了,还要怎样才算有文化呢?不过后来席面菜消亡,老窝被人兜底翻了。胜者王侯败者寇,你们说什么是什么吧!京都这个闷亏算是吃定了。

 这话要招骂,就不再往下说了。

 有人亏就有人赚。菜系分化之后一开始势头最勐的是‘厚积薄发’的粤菜。从八十年代开始,伴随着渔村文化散播,粤菜全国开花。但日后,得益最大的当属川菜。

 川菜一路走来并不一帆风顺。在经历过八十年代差点被粤菜绞杀的至暗时刻后,川菜向死而生,变得无比强壮起来。

 九十年代以后,重麻重辣口味像流行文化般迅速蔓延全国,在各地牢牢扎下了脚跟。连带着湘菜、黔菜这些辣口‘小兄弟’也火了一把。

 当然了,这说的都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六十年代席面菜刚开始走向没落。这时的京都人爱吃麻辣的并不是那么广泛。好巧,大领导正好在这些人中。

 杜守义签到了麻辣海参后就预料到和徐伯伯有关。果然,午休时龚小北告诉他:徐伯母来电话了,让他俩明天中午去吃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