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字节小说 都市 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放山的规矩

放山的规矩(1 / 2)

 长白山地区采挖人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女真或是渤海国时期。

 那个时候,人参就是东北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贡品,可见其价值。

 成百上千年的发展,无数穿梭在深山老林里寻找人参的先辈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和规矩。

 在以前,有专门的参帮,就指着放山挖参过日子,这些人从春天开始进山,一直到落雪前出山。

 放山的季节,按照人参生长的不同时节,可以分成芽草市、青草市、韭菜花市、小夹扁儿市、大夹扁儿市、青榔头市、红榔头市、黄罗伞。

 这其中,数着红榔头市最容易。

 这个时节,参籽成熟,红艳艳的一簇,迎风摇曳,就好像是在向人招手。

 万绿丛中一点红,最是显眼不过。

 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赶在这个时间进山。

 希望能在茫茫林海中遇到一棵大货,挖回去卖个好价钱,改善生活。

 许世彦背着行囊,穿越林海,一路来到了仙人洞附近。

 他自己一个人,不打算走太远了,就把这方圆十多里的地方定为山场。

 放山人进山,第一件事就是拜山神爷老把头。

 用三块石头,两竖一横搭成“老爷府”,也就是山神爷老把头的庙。

 在老爷府前插上三根细树枝代香,跪拜祈求山神爷保佑平安发财。

 拜完山神,要选一处背风向阳的山坡,搭地戗子,也就是放山人所住的窝棚。

 先用快当斧子砍三根木杆,再扒一些杨树、榆树的软树皮将木杆绑起支三角架。

 从桦树上扒下整张的桦树皮,苫在上面防雨,里面铺上干草和兽皮防潮,这就算是放山人临时的家了。

 地戗子搭好,还要去周围砍一些干柴。

 长白山的夜间很凉,野兽也多,生火堆可以取暖、驱赶蚊虫、防止野兽、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

 柴禾的摆放也有讲究,得顺着,取顺利之意。

 忙活完这些,大半天也就过去了,于是生火烧水,吃饭休息。

 第二天早晨吃过早饭,开始正式放山了,也叫压山、开山、压趟子、撒目草。

 如果是成帮结伙进山,人多,压山之前要所有人站在一起,齐声大喊,目的是惊走野兽,也叫晃山。

 许世彦一个人,又仗着此地离大房子还不算太远,野兽不多,也就省了这晃山,直接手拿索宝棍,离开窝棚往山里转悠。

 索宝棍,也叫索拨棍,六尺长的一根木棍,顶端系一根红绳,红绳两端拴着铜钱。

 山林中草木茂盛,草丛中不知道藏着什么。

 放山人手拿索宝棍,一边走一边用棍子拨打草丛树干,惊走藏在其中的蛇或是其他小动物。

 同时,也可以拨开杂草,发现人参。

 每走一段路,还得“打拐子”,就是将细树枝折断九十度,用作记号,表示这地方已经走过了。

 山里转悠可不容易,不能说话,见到什么东西也不能喊叫。

 许世彦一个人进山,倒是也省了些麻烦。

 自己慢慢转悠着,目光不停在草丛中撒目,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都不能放过。

 累了就“拿蹲儿”,也就是休息,饿了就“拿饭”,也就是吃饭,烟瘾来了就“拿火儿”。

 “拿”,是满语里吉利顺利的意思,都是为了拿到大人参。

 许世彦在山里转悠了一天,也没“开眼儿”,只得回到地戗子休息。

 放山人进山几天不“开眼儿”都是常事,许世彦并不灰心,按部就班的烧火做饭、睡觉。

 只是晚间,远处隐隐传来狼叫,许世彦睡的不太安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