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字节小说 都市 紫色 第一卷 匈牙利的漏(3)

第一卷 匈牙利的漏(3)(2 / 4)

 正是因为一代代工匠的传承,即便是在清末那个年代,有些东西仍然做的相当精美,保存到今天也属不易。所以,这样的瓷器在古玩界也有一定的价值和市场,比起那些今仿的瓷器要珍贵的多,因为,今仿除了从一些资料和照片上找到不完整资料去模仿外,无法得知原来真品是个啥样子。而在晚清的时候,那些匠人家里可都有着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他们做出来的瓷器自然要比今仿的精美逼真。

 李凡一眼就看出了那个瓷瓶是大开门的晚清物件,不是说这东西有多差,而是康雍乾三朝的粉彩瓷器是历史上粉彩的最高境界,李凡在没有上手看和着热释光检测之前,他都不会轻易的往那个方向去想。要是淘到那样的精品,简直就是逆天了。在李凡看来,晚清时期,景德镇匠人就是仿制康雍乾三朝瓷器的数量也不多,能够保存下来就算是不错了。Y大学的那个检测中心就帮一些藏主检测出来好几个,所以,李凡对这样的瓷器还算是熟悉的,至于更高的,他没敢想。

 按照李凡的估算,眼前这个粉彩瓷瓶就是在国内,市场价值也要在人民币三五万元左右,折算下来,2500欧元并不算吃亏。至于这东西为什么流落到了欧洲,李凡没有去琢磨,但他知道,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大量官宦人家外逃,许多前清的遗老遗少跑去天津当寓公,他们靠什么生活?靠的就是典当家里的老物件,而那个时候买这些东西最多的却是在天津租界里到中国淘金的西洋人,这些西洋人并不都是老板,大部分都是所谓的“大班”,也就是洋买办。在晚清的那个年代,欧洲还造不出来高端精美的瓷器,尤其是令人不可思议的精细工艺瓷。

 20世纪初,西欧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上了电灯,当时,用于灯罩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的,而其中最高端的不是玻璃做的,哪怕后来发明了磨砂玻璃和奶色玻璃,真正的高端灯罩是用中国的陶瓷做的,那种柔和的让人迷醉的精品,即便是在今天,也是西方收藏家的挚爱。能够把陶瓷制作的只有一毫米那么薄的工匠仅仅只有当时的景德镇有,而在这100多年前,英国人曾经发明了骨瓷来抗衡,可就是在那个时代,欧洲烧制的骨瓷也是无法与中国的薄胎瓷器媲美,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这里面的关键还是瓷土的不一样。当年英国生产的骨瓷,新鲜的时候还能唬人,可是用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在英伦三岛那种“雾都”的环境里,总是会发黄和“流汤”,根本原因是其使用的瓷土中含氧化铁过高,遇到潮湿后就会从瓷胎中氧化出来,就是上再好的釉料也是不行。这个问题直到后来发明了对瓷土的酸洗法后才算是解决,可直到今天,无论西方如何研究和试验,古瓷仍然无法做出低于一毫米的薄胎,相比起景德镇的薄胎精品还是不在一个档次上。

 卢又霆一顿饭的时间,不仅赚了刘道源的饭钱,还通过搭讪卖出了手中的物件,这个钱赚的可不是明面上的500欧元,要知道,对方给他写借条的时候是2000欧元,可实际拿到的最多是1800欧元,那头三个月利息人家是先扣了。里外里,卢又霆赚了700欧元,加上刘家这一顿大餐……可以说也是相当满意了。

 难道手卢又霆就不想按照市场价去卖吗?想,问题是,除非遇上真正的收藏家,自己买回去收藏,否则,谁会当这个冤大头呢?如果卢又霆把这物件弄回国去上拍,那是可能会赚的更多,可这一路上的皮费要不要算?最后到底能卖个什么价钱,谁也说不好。而在他的火锅店里交易,正是体现当铺“小快灵”的特点,作为一个地道的华人客商,他很清楚,好处得分润出去,自己一个人是吃不完的。

 酒足饭饱后,李凡拿着那个包袱,刘道源带着全家要严格执行“饭后百步走”的既定方针,于是,全家都要到外面的大街上走一走了。李凡对此无所谓,反正拿着个包袱也不在乎。爱玛还担心会不会有人来抢劫,她在中国与一些大妈唠嗑的时候可是没少听各种歪门邪道的故事,他担心会不会有人把东西抢劫回去再拿到卢又霆的火锅店去“典当”。不能不说,她的这个担心还是有道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