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字节小说 都市 紫色 第一卷 匈牙利的漏(4)

第一卷 匈牙利的漏(4)(2 / 3)

 华夏文人从北宋时期就强调一个“雅”,所谓的雅就是不玩满地张狂的那种绘画艺术,用简洁和寓意来抒发和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看法,所以,不管是画珐琅还是珐琅瓷,都很难入华人高雅人士的法眼,可以拿来看看,也可以用在各个酒楼里装酒,可要想进入更高一层就需要“变”,第一变就是珐琅瓷的纹饰和绘画风格改变,康熙珐琅彩就突出了这个特点,从那以后,珐琅彩也有上贡,不过算不得主流,尤其是自认为“胸有韬略”的雍正朝,这种改变无法满足雍正的审美观,于是,从康熙年开始的“粉彩瓷”到了雍正朝成熟了,那个著名的烧瓷官“唐英”就是在这个时候把“粉彩瓷”给发展到了顶峰。

 斗彩瓷上的画让我们看了像是工笔画,而粉彩瓷上的画那就是“写意画”了。

 粉彩瓷的工艺极其复杂,工序繁多,不仅仅是在釉料里加上砷化物来提高ru 蚀作用,而且是从二次窑变成了多次窑。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电视广告中,某某瓷器大师正在向瓷胎上作画,往往看到的是未经焙烧的干胎,其实,这就露怯了。真正的高端彩瓷,可不是这样制作出来的,按照传统工艺,首先要在瓷胎上满涂白色底釉进窑焙烧,然后在这样的瓷胎上作画,如果彩釉焙烧不相容或者相互干扰,那就要多次进窑,每次涂抹上去若干颜色。清代的粉彩大多数是这样烧结出来的,因此,也被称为是釉上彩。而粉彩瓷发展到今天,仅仅是釉上彩已经不行了,许多放置年代过于久远的釉上彩也会出现掉色和脱色,为了杜绝这个现象,在粉彩上再碰上薄薄的一层无色釉就成了必然,这就是现在流行的釉中彩了。

 说这瓷器上的颜色也会掉吗?会,当然会。在早时年间,北方一般人家嫁女儿都会送上一对“粉彩大瓷瓶”摆在家里,这些瓷瓶上的彩色如果经过天长日久的擦拭,有些画的末端,比如树叶子尖、花瓣梢等就会慢慢的没了,露出下面泛白或者泛青的底色。产生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那个年代,彩釉的原料还不够科学,二次焙烧的温度也不高,窑变后的色彩也就不是那么天长日久了,如果擦拭的时候又无意中抹上了酸碱盐这些东西,那彩瓷上的颜色肯定要出问题,这与包浆不包浆的没啥关系,掉了色的粉彩瓷也有包浆的。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景德镇的瓷器大师们在现代釉料的条件下,进一步发明了“釉中彩”的工艺,这才算是彻底的解决了彩瓷掉色的问题。现在许多城市都有卖地摊瓷的地方,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下,但凡便宜的,基本上都是釉上彩,做的差的彩瓷,用细砂纸就能擦掉,可要是釉中彩就没这可能的,但釉中彩的价格也相应的贵一些了。

 凯琳娜起来的时候没有看到李凡,她以为李凡是出去锻炼了,于是,她也摸索着坐在床上开始练吐纳功夫。还别说,凯琳娜觉得这吐纳功夫还真是不错,昨晚就睡的特别好,其实,那是她在晚上冲完凉练气的时候被李凡轻轻的给输进去一点真气,让她很快就入定了,最后是一头栽在床上,还是李凡帮她盖好毛毯。

 李凡是安顿好凯琳娜后才去认真的看那个粉彩瓶的,这一上手就觉得不对劲了……这哪里是清末仿制的,根本就是雍正年间的粉彩瓶嘛,无论是从器型还是绘画风格,都符合雍正年间的粉彩瓶。再仔细的看了瓶底的款识,更是让李凡惊愕不已,那分明是唐英当年亲笔所书……虽然还没有做热释光断代,可李凡心中已经认定,这个瓷瓶应该是雍正朝时期的真品。

 这样的瓶子是如何流落到了欧洲?还被人当成仿品去当铺里典当了?李凡用自己的电脑进入学校资料库里开始进行查证,这越查就越是觉得有点意思。

 在解放前的历史研究中,一些史学家提出来的往往是“康乾盛世”,雍正由于时间较短而被忽视了。清王朝整个进关后的时间只有267年,而康雍乾这祖孙三代统治的时间就长达137年,占了一半还多。而在这祖孙三代中,雍正的作用在以前的历史中是被忽视甚至无视了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研究这首先从经济学角度上对雍正做了重新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雍正的形象才算是正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