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字节小说 都市 紫色 第一卷 方丹的烦恼(1)(修改)

第一卷 方丹的烦恼(1)(修改)(2 / 4)

 很显然,这是早期到东方来传教的教士遗留下来的,一开始被继承者珍藏,或者说是放置,当一本书看不懂的时候,最好的地方就是放在书架上。往往这样的书籍保存的还很完好,甚至成为孤本绝本,关键是,无人识得真面目。

 时至今日,在香港还有几个人能熟练的使用拉丁文呢?不认识,那这本盛景还有个蛋用?一旦主人的书房、家宅翻修和清理,被扔出来就是个必然,而看上去成色不错,由那些古董贩子花点小钱收去就顺理成章了。

 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工业革命的时代,诸多近现代的生产技术层出不穷,这本拉丁文盛景就是由此而生,它看上去也不古老,表面的羊皮包裹很新潮,用金属模子烫压出来的十字架凹凸有致,这种书在香港也太普通了,被人忽略很正常。

 这本盛景没有逃过李凡的眼睛,因为,那个年代刻印图书的习惯与当代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刻印这种拉丁文的盛景,而且,这本盛景显然是某人或者某虔诚的信徒无私捐刻的,没有出版商,没有营销商的任何落款,这在后世根本不可能。,更重要的是,李凡让石大庆透光照了那书的纸张,李凡看到了纸张的特殊性,因为,那是现在已经失传了的意大利棉布纸,在当时也属于高档奢侈品。

 造纸术是从华夏传到欧洲的,而这个传递的过程时间比较长,还出现过诸多的反复。最早,从华夏学会造纸术的是阿拉伯人,他们利用尼罗河和中东一带出产的纸莎草、芦苇等做原料生产纸张。而最早传入欧洲的造纸术使用的原料是欧洲当地产的“麻”,这个时间延续了很长时间,当时欧洲生产的,麻纸很厚很粗糙,类似我们现在使用的牛皮纸,甚至还要厚,可是表面却是凸凹不平。

 在历史上,欧洲人也习惯使用“羊皮纸”,就是这个羊皮纸其实也是有多种含义的。最早的羊皮纸就是把羊皮用石灰水浸泡,脱去羊毛、油脂,再两面刮薄、然后在拉伸中干燥、打磨,最后便成了当时贵族和王室的书写材料。到了工业化时代,羊皮纸逐步就演变成了工业化生产的,经化学处理而制成的纸,厚而结实,不透油和水,供包装物品用,可是使用的原料里是绝对没有羊皮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的木桨和棉布废料,正是使用了棉布废料,使造纸技术得到了一次飞跃。

 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的时候,欧洲可是没有后世的现代造纸技术,欧洲,没有类似东方的竹子,稻草等等,基本上没有可以用于造纸的原料。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大航海时代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促进了棉纺织行业的大发展,也把英国从“羊吃人”的怪圈里解放出来了,原来纺织原料是羊毛,现在好了,有棉花了。

 说起工业革命,欧洲各国大发展,可是在经济上,真正起到原始积累的工业就是纺织工业,英国早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现代纺织的萌芽,大量生产的羊毛制品充斥着整个欧洲,如果没有英国产的羊毛服装,那些去大航海的船员不会那么方便和顺利,反过来,大航海时代也使原产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的棉花成为新的纺织原料,进而,整个欧洲的服装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棉织品作为贴身内衣有着其他仿制品无法替代的优越感,直到今天,棉纺制品仍然是各种纺织品里的第一,而英国最早发家的行业就是纺织业,其实,日本也是。

 棉纺织的发展促进了欧洲造纸业的变革,到了十八世纪上半夜,在意大利和法国就出现了利用废旧衣服和破布生产的纸张,进而,逐步过渡到了木桨的使用。

 而王锐手里的那本盛景就是用那种与近现代纸张差别不大的棉纤维原料的纸张刻印的,注意,是刻印,而不是机印。此时的机械化印刷术还没有出现,所以,这些细节让李凡一眼看出来了,这东西不用做碳14,李凡就已经给断代了。

 当然,石大庆还是叮嘱王锐去做一次碳14的检测,然后,拿着检测报告叫自己的一个亲戚送拍,反正,不能让别人看出来是股东卖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