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字节小说 都市 紫色 第一卷 实力较量(1)

第一卷 实力较量(1)(1 / 4)

 说话就到了年底了,这半年,李凡基本上是在考古现场,别以为考古工程进度会很快,实际上,考古工程一干好几年的大把,有的工程前后延续几十年,这都不稀奇,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工程,第一步的设计和预案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开始就弄错了,那不管后面如何去修补,最后的结局都是很不好的,比如明代的一些王陵发掘,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考古学家提起来就“捶胸顿足,懊悔不跌”。

 李凡的设计是,在地下约20多米处,挖掘出来一个硕大的空间,也就是说,在地下,先围绕着那几座古墓修出一个空间来,这个空间不敢说是完全无氧的,但是,至少要保证是缺氧的。对于2000多年的墓葬,李凡也好,朱老也罢,都不敢掉以轻心。都是挖空心思琢磨该如何最合理,损失最小的进行发掘。运气还不错,下面的墓葬使用的是春秋王侯规制,也就是说用了题凑这种防盗的模式。

 题凑,最早产生于上古时期,根据史料记载,最迟也是在战国时代就形成了王侯墓葬的规制,早期的题凑虽然也大致是“木头”向内,四周用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无须榫卯,顺势码放。这里的“木头”可不是我们平时说的“木头”,我们现在说木头也就是指一小块木材或者泛指木材,而在古汉文里,“木头”是特指的,是指木材的方向,地下根系那里是木尾,而茂盛的上面才是“木头”。

 当到了西汉,帝王墓葬用柏木做题凑的时候,因为柏木的木心颜色是黄色的,所以,才加上了“黄肠”的说法,归纳起来就是汉墓中见到的“黄肠题凑”。而在东周时期,对题凑使用的木材并没有特殊的强调,只要是上下粗细比较均匀的,富含油脂多的木材,就可以拿来做题凑。而到了汉代,之所以强调使用柏木,就是因为柏木具有上述的条件,而且在耐腐方面也很优秀。还有一点也是规制里强调的,那就是用于做题凑的木料,除了去枝和控制长度外,是不加工的,利用的就是木材码放时的不规则外形,确保从外面就是拉出一根来,也不会形成空腔。

 在一些盗墓人的经历中,最怕的就是碰上黄肠题凑,一旦碰上,基本上是无法下手的。既然黄肠题凑如此厉害,为什么汉墓所剩无几呢?这是因为在后世,许多军阀成为专职的盗掘者,他们压根就不在乎什么人会来阻止,完全是公开的干,三国时期有曹操,唐末有黄巢、温韬都是用盗墓获取军资,到了民国的时候,孙殿英更是直接去炸开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寝。别以为只有一个孙殿英是这样,据说,就是孙连仲都打过武则天乾陵的主意,只不过也是失败了,没弄成。

 在地下发现的题凑就不是用的柏木,而是当地盛产的杉木,当地没有柏木吗?也不是,柏木的分布很广,基本上南北都有,还很耐寒,可是越往南,其成才的几率就越小,不仅生长慢,而且很容易遭到虫害。而杉木就不同了,第一是速生品种,有个十来年就是参天大树了,第二,杉木很耐虫害,到南方的杉木林去看,一个个都笔直的,长的是倍儿茂盛。虽然其木材硬度偏弱,可还是很好的材料,尤其是在许多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木屋,基本上都是杉木建造的,特点是不变形。

 发现了题凑,李凡自然就小心了,围绕着墓葬在周围开始挖掘空间,为了安全,连煤矿里常用的支护都用上了,然后又根据需要,逐步的在下面起拱,逐步的形成了一个地下空间,在工程中,谢伟长生产的小型盾构机、挖掘机、起拱机等小型设备可是起到了重大作用,好在,现代科技的力量也很强大,各种琳琅满目的新材料,新构件,新支护等等,硬是在地下掏出了一个近千平米的空间。

 眼看着就要到了年底了,学校那边也是有会议要李凡去开,李凡向考古队交代了一下后就回学校了。现在,考古项目已经形成了三合一的组织架构,由最高科考机构派出的专家牵头,挂名项目的最高行政主管,由Y大学古代学系承担具体的考古挖掘工作,由当地文化局加入,派出辅助人员和协调各方面关系。所以,当下,在这个自然保护区里的考古项目级别可是不低,李凡在其中,也不过是代表Y大学,算是其中一个能说得上话的委员之一,他现在是干活时候多,说话时候少了。而周耀光局长已经妥妥的后勤总管了,协调着县里的各项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