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字节小说 都市 紫色 第一卷 绕圈圈(3)

第一卷 绕圈圈(3)(3 / 4)

 方丹是知道小诺罗万的个性的,要不是出现了重大的差异,他是不会拿这样的小事来烦自己的,所以,方丹对着刘道源和菲尔德两人比划了一下后,自己率先就走了,很显然,方丹此时也是有点不淡定了,他可是答应让出一个培森的,如果拍卖的总额不到,那一个培森还真算不了啥,可要是拍卖的总额上去了呢?

 刘道源答应去游说捡漏王,当着菲尔德的面把电话打开了王锐,并且还打来了免提,示意菲尔德可以录音,免得他听不懂两人的对话又生疑心,录完音菲尔德可以去找哈维翻译,这也是刘道源近几年来跟着李凡学着心细了。

 哈维此时在下面跟来自北欧的几个游客在那里死磕起来,这北欧的几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福利国家,国家的地盘不小,资源也凑合,可是人口都不多,靠着吃老本,吃资源,吃自己,那里的人生活相对很稳定,生活稳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房产不会是用简单的木料去搭建的,而是使用砖石结构,比较长久,对长久的居住地,家里就需要有好东西进行装饰,而不是弄些快餐式的物品凑数。

 北欧人的这种生活习惯就与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家庭和居住地相对来说就稳定的多,而在美国,想找到几代人都住在一幢房子里的家庭很难,不是没有,而是太少了,要么你是一个富余的农场主,几代人经营的都不错,地理位置又相对偏僻,没有人觊觎,或者是你家里有点政治势力,被人不敢觊觎,同时,家庭里的传承能够稳定的延续。要么你家的上几代就是豪门望族,是巨富之类的人物,比如传承百年的大财团里的一份子。除了这样的条件外,在美国你找不到谁是能够稳定的在某地生活了几代人的家庭,就是在一个地方也少不了搬家挪窝,所以,在美国最多的就是快餐式的“豪斯”,快餐式的生活。当上一代故去,就是有庞大的遗产留下来,那高昂的遗产税就逼得下一代与故居分手扬镳,要是孩子多了,经过律师协商瓜分后,故居也是无法保留。面对这样的生活方式,大部分很少懂得什么是收藏,就是偶尔玩玩,最后的出路还是进入流通市场,只有绝对的富豪才会玩收藏,那也不过是为了家族的财产获得保值。

 最后一幅油画,哈维花掉了300万欧元才竞拍到手,那是一幅描述德国宗教改革的油画,画上的马丁路德正在十分庄重的进行对学生们讲课,这是取材与马丁路德在维滕堡大学任神学教授的历史背景,画作技法功底身后,描述的故事又是德国人的骄傲,哈维焉能不去竞拍?这幅画创造了当天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王锐接到了刘道源的电话就知道有故事了,对于那套瓷器,严格说他是没啥感觉的,一个几乎是纯粹的棒槌,别说对欧洲瓷器了,就是对华夏瓷器也是没啥感觉的,他之所以能捡漏,还不是因为身后站着小老大吗?没有小老大给他支招和解释,他怕是早就赔得底掉了。小老大给他的点拨,让他明白,自己这次来怕是又要不大不小的发一笔了,反正小老大给他的交代就是“见好就收,听刘道源的安排。”现在,刘道源打来了电话,他当然是“特别好说话”了。

 “你说什么?让我把画捐出去?”好说话归好说话,可该装的时候还是得装,王锐在电话里吃惊的说道,“虽然钱不算多,可那也是好几百万啊,怎么地我都得有点啥吧?要不叫他们回购得了,我愿意出让,他们给加点就成……”

 “哥哥,回购就闹笑话了,那会让人家不好做人啊!你说说,刚刚送拍,然后又回购,这乌龙摆得都达到国际最高水平了,所以……为了给他们保住面子,是我建议你去捐赠的,当然喽,咱们华人讲究的是中庸平衡,堤内损失堤外补,对不对?后面的话都好说,要不,你把画卖给我,你说加多少就是多少,我再捐出去行不?这样你那就简单了,是不是?咱们是个大气的民族,对人要宽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