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字节小说 都市 心理医生的故事 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3 / 5)

    因为,孩子的一切表现,总是在欲望或意根或感觉或显意识体验方面,像个醉汉时醒时睡。在刻板,兴趣狭窄,缺乏社交意识等一系列负面行为上,总是像喝不醉,越喝越有瘾!在其他正面积极方面的兴趣与行为上,又好像越睡越沉,又怎是难以唤醒……

    也许一切就是如此巧合,既然是欲望造成的问题,那欲望的支点又是建立五官触觉上,可是,它就算是一阵风,能在无影中来去,但也总该有个规律吧……

    然而,当他想到“规律”瞬间,好像又明白了,原来到达这个层次,应该属于环境与生理感知系统,形成三大意识的问题了。也就是佛教称之为五蕴六根,耳鼻眼舌身意与环境产生相应的声相味嗅触法。而声相味嗅触是意根形成的基础,法就相当于外在行为,又是建立在意根的基础上,表现出的相应行为。然后,意与法或心理体验与行为,在以潜意识为基础上,形成了思维意识的智力行为!

    而思维意识,就如佛教所说的未那识,潜意识就如佛教所说阿赖耶识或第八识!如果因此而言,再加上五官触觉,这不恰恰符合佛教的八识体系吗?而这八识体系,其实就是情绪,欲望,思想,行为乃至于命运的发源地……

    佛教的修行,需要从外在的五官触觉由持戒开始,达到修空或恢复内在意根的初始状态,也就是通过前七识生成原理,再反过来修空第八大意识里的一切信息,让五蕴六根不再和环境产生意行的反应,达到返璞归真……

    那么自闭症孩子的很多行为,如果单从表现上来看,似乎存在一些与修行者类似的现象。所以,如果从康复上以修行概念而言,那不恰如佛教徒相反的修行入世吗?

    或者修正错误的生命感知,获得符合生存需要的认知,与相应的体验以及行为体系吗?人类的认知能力从哪里来的?如果从根本上来说,不同样是建立在五官触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认知吗?

    所不同是,佛教徒的目的,是要修去显意识妄念或心理体验,而达到出世目的。而自闭症孩子却是要反过来,修出更多相应的显意识体验或妄念,才能在欲望的驱动下,激发思维意识的相应智力,生发相应行为,从而达到符合现实生存的需要,也是达到入世或适应社会的目的……

    那如果真的如此,把佛教修行理念反过来使用,不应该也可以有效康复孩子的问题吗?

    就算存在基因或某些神经或者其他方面器质性问题,但如果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只要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如果从现代科学对佛教修行者的医学检测结果来看,那不同样可以说明,心理意识完全可以改变生理上一些原始或现有的状态吗?

    这种原始与现有状态的改变,如果站在自闭症孩子生理功能的角度来说,那不正是生理功能的修复与重建的支点吗?

    可以想象,科学检测修行者脑部的异于常人的结果,和现在科学都难以确定舍利子的本质因素,不同样可以有力说明,身心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与塑造的关系吗?

    所以,以此而论,无形的心灵力量,不同样可以改变与塑造有形的生理状态吗?既然如此,那无形的心灵力量,不就是可以修复重塑孩子有形的生理功能吗?让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在两者相互作用下达到正常水平,那孩子的身心不就自然处于正常状态了吗?

    这种唯心与唯物同时存在与相互现象,不仅符合佛教的一元观,同时,不也恰恰类似老子的道为虚无而太极,成两仪生四像成万物吗的道理吗?甚至与爱因斯坦在本质为一的基础,所发现的相对论吗?

    这到底是巧合,还是臆断,还是三位智者探索的雷同真相?

    不管如何,但这都可以说明宇宙内外,没有任何绝对dú • lì 存在的事物。因此,当问题难以用dú • lì 分解的方式解决,那就可以试着回头,利用事物相互的存在性,在此长彼消与此消彼长的效应中,进行探索有效方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