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字节小说 都市 紫色 第一卷 铜钱(3)

第一卷 铜钱(3)(2 / 4)

 正是有了李凡这些预先的打点,以马报广为代表的华夏专家表现的非常沉稳和淡定。当伦富赛想弄走骸骨失败后,也曾想搞点样品回去研究,可惜,那专用的器皿可是使用的电子锁,而掌控解锁密码的是A国的官员,他没戏。

 想打通原来的洞口,是伦富赛一计不成的又一计,实际上,伦富赛对东方这类石窟、洞穴的科考并不专业,不过是看了几本教科书而已,他之所以出名,是在教科文组织的机构里,连续的主持发掘了好几座在伊拉克的墓穴,然后断定,那里是古代巴比伦的遗址,到底是不是?无法验证,你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这一带的古代遗址本身数量非常有限,偶尔的发现也是让西方考古界兴奋了许久。

 马报广从国内回来了,他带着一份严谨的分析报告,打印好的报告直接交给了伦富赛,而电子文档则发到了教科文组织相关机构、A国的相关机构以及国内机构。报告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们不同意大规模的挖掘原来的洞穴入口。”

 在这里,马报广可是玩了一个很大的文字游戏,这里点明的是重点是“大规模”,那什么是大规模?大规模不行,中规模行不行?小规模呢?

 陈国典在拿到了各种资料后,组织了自己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论证,他们从地质学和建筑学的角度进行了推演,发现,如果按照伦富赛提出的完全恢复原来洞口面貌的规模去挖掘,势必会引发局部的山崩、滑坡,对当地的地表破坏无法估量,可如果小规模,按照普通的地道模式挖掘,再辅以挖掘后的物理支撑,这个发掘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如此专业的发掘,成本不低,并且时间不会短,在现场,必须要时刻的监视地质变化,而且,陈国典认为,发掘的最好时间是秋季,在冬季大雪降临之前,在夏季降水结束之后,此时的地质相对稳定,其他季节都不适合发掘,一旦引发山崩后,周围几公里的地表都会发生变化,云云。

 正是有了这个详尽的分析报告,马报广才与几个老专家商量后,由李凡再次执笔,写出了那个意见报告,并且在报告里留下了转辗的机会。说白了就是,你们西方人搞不了这个发掘的,要想发掘,你得请我们华人来,别忘记,顶尖的建筑工程公司可都是华人的,华人在处理精细工程上可是世界第一。

 马报广交上去的意见书,伦富赛可是不敢掉以轻心,无他,这样的事情在整个科考队内部结构上就限制了其独断专行的可能,你可以不同意,可以逐条的解答或者是批驳,但是,却不可以忽视不理,更不能遮掩或者是武断的否定。

 问题是,在伦富赛地方身后站着的可都是一些隐形的西方文化卫道士,马老发过去的报告,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反应,而A国这边的……嘿嘿,没人懂,再说了,山崩了又如何,在A国,山崩的事情发生的还少吗?结果,也不知道伦富赛给A国的人许了啥好处,他竟然拿到了A国某机构签发的“许可证”。

 这下,李凡可是失算了,当伦富赛过来布置挖掘工作的时候,李凡只能以有那个报告为理由,拒绝执行了。不为别的,万一那里发生了不可预见的山崩,挖掘人员是很危险的,李凡就是拼着跟对方翻脸也不会同意自己的人去干。

 马报广这几个老头更绝,以保留意见为理由,全部回国去“看病”了。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不说是A国给伦富赛开了绿灯,既然A国已经做出了决定,华夏考古队员就全部撤离了,这不需要什么机构去协调和批准,为了人员的安全,“我们不干了!”你们既然要坚持,那么你们自己干好了,出来事情不怪我。

 李凡带着人全部撤离,而基地的设备也向伦富赛做了交接,大家在必要的手续上一丝不苟的,基地里的所有设备和装备,都是作为租借模式移交给伦富赛的,科考队要按月支付租金,损失了要赔偿,这些条款在移交文件上都写清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