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字节小说 都市 紫色 第一卷 整合(3)

第一卷 整合(3)(2 / 4)

 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经过小半年的整合,国内几家重量级的乐器厂基本上控制了高端乐器的生产和调试,同时,大规模的帮助原来客户改造家里的乐器也使得好牌子更好,服务的口碑更高,而那些杂牌或者外来单打独斗的高端品牌的生意却是越来越难做了,有些小厂干脆就直接找上门来要“投效”了。

 更重要的是,在李凡的协调下,乐器作坊已经向乐器制造的全领域进军,光有小提琴不行,中提琴大提琴都弄出来了,还有许多民乐器,也是从原来的不确定性向定型、量化等方向发展,关键是,李凡搞清楚了乐器音色音量的频谱分析,而在Y大学里又有条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和研究,为了这,电子系的学生也先后写出了诸多的编程软件,许多学生的毕业论文终于不用去炒现饭和满世界去找写的题材了,而每次被采用,都可以从作坊那里获得不菲的收入,可以说,作坊的存在使一些学系的学习、研究和使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这个循环就是保证乐器作坊不断突破的根本基础,也是走在乐器制作行业前列的保证。

 难道李凡就不担心那些学生毕业后把研究的东西泄露出去吗?担心,不光是李凡担心,学校同样担心,可是,光担心是没有用的,重点在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此,李凡可是猴精猴精的,他把研究项目全部分解,一个学系研究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光有频谱的研究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材料里的内在震荡频率,而这个频率的研究就又是一个学系的事情了,更不要说,所有研究的学生都得签署相应的保密承诺,每个人头上其实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里斯剑,谁要是想玩滑头,那就要把自己今后的人生押上去了,何去何从,一目了然。

 更绝的是,所有的研究项目全都以学校的名义申请了专利,还是分项申请的,比如,对金属的音频研究,几乎涵盖了常用的各种金属,同时,还延伸到各个领域里,研究成果涉及到造船、机械、车辆等等方面,最后一定在不起眼的地方还加上一个小尾巴“乐器制造”,这样不起眼的专利公布了,几乎没人想到项目是从研究乐器材料和结构开始的,各个行业都往自己身上套,套的结果还都不错。

 材料内在共振频率的研究还真是涵盖了许多领域,在制造船舶上就非常明显,原来没有这个理论指导,许多船舶在开到最大马力的时候,船身都会或多或少的发生振动,原来的解决办法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知道是共振影响,于是就去改变相应部位的内在频率,比如,鹏城某高楼,居然在建成十几年后发生了自主晃动,弄得全楼人员紧急疏散,后来找了专家进行研究,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找到原因,是由于周边各种市政建设改变了地基内在的频率,当这个频率与大厦顶端的某个标志性桅杆的振荡频率相吻合或者成倍数时,就引发了整幢大厦的晃动。临时应对的法子就是把那幢大厦的标志性桅杆拆除了,虽然解决了问题,可毕竟没有了原来标志性桅杆,这多少都是一个事后诸葛亮般的遗憾。

 可如果在设计之初,在对整个布局建设中就时刻监视这样的频谱问题,那后面的事情就不会产生,使用这种新型技术后,船舶、车辆等在高功率时都非常顺畅,运用到机械加工行业同样如此,当年西门子卖给我们的大型水力发电机在某个转速的时候就会发生喘振,研究到后来,还是由于几大主要零件与机体在某个点上产生的共振,所以说,李凡起头让各学系研究的项目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作坊在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时,甚至可以不考虑那种乐器的音色纯不纯,毕竟有许多流传在民间的乐器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标准,甚至不同音色和音调的同类乐器都各具特色,完全没有必要去搞统一,只要控制好乐器使用的各部材料在频率上不相互影响即可,而这样的结果还真是形成了“千人千面”的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